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上海园区招商办公室

联系人:梁经理

联系电话:15000456391

欢迎来电咨询,竭诚为你服务!


【小城古迹】宣化兴华茶园的往事曾在兴华茶园演出过的著名艺人包括“夺庆旦李子健”、“五月鲜刘明山”和“水上漂王玉山”。著名剧作家曹禺◎侯志霞牌楼脚下的兴华茶园目前,宣化步行街中心十字路口处的西南角位置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物,即同盛大厦。该大厦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,外观呈现出18层高的双子座造型,成为宣化步行街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。时间推移到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同

【小城古迹】

宣化兴华茶园的往事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曾在兴华茶园演出过的著名艺人包括“夺庆旦李子健”、“五月鲜刘明山”和“水上漂王玉山”。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著名剧作家曹禺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同盛大厦-招商中心

◎侯志霞

牌楼脚下的兴华茶园

目前,宣化步行街中心十字路口处的西南角位置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建筑物,即同盛大厦。该大厦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,外观呈现出18层高的双子座造型,成为宣化步行街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。

时间推移到清光绪十一年(1885年),同盛大厦的前身是宣化兴华茶园。当时的十字路口被称为“牌楼底”,东西南北的街口分别有一座牌楼。南边是拱极楼,北边是镇朔楼和清远楼。这些牌楼都是气势恢宏的柱红拱翠飞檐轩昂的建筑。四座牌楼的壮观宏伟可见一斑。兴华茶园建在牌楼脚下,自然地融入了中国古建筑的风格。茶园采用了砖木结构,因为它位于南大街的西侧,所以茶园的建筑坐西朝东,采用了二层楼式的设计。

据说宣化县有一个叫深井堡的地方,那里住着一个叫刘化南的人。刘化南家境贫寒,但他非常勤奋好学。他曾经在宣化柳川书院学习,十一年(1861年)的时候,他考取了辛酉科的贡生,被授予内阁中书的职位,后来又转到吏部担任候补主事。贡生是科举制度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子监的一种方式。根据清朝的规定,贡生选拔一次大约是六年或者十二年一次,各省的学政会选拔文行兼优的学生,将他们送到京师,称为贡生。同时,经过朝廷的考核合格后,一等贡生可以任命为七品京官,二等贡生可以任命为知县,三等贡生可以任教职。而没有被选中的学生就只能回家了,被称为废贡。

当时,张库大道万里茶道的繁荣不仅带动了戏曲的兴盛,也使张家口成为了“晋剧的第二故乡”。在这个背景下,宣化兴华茶园应运而生,成为了茶园与戏曲结合的典范。为了让晋剧能够在宣化城里常年演出,刘化南衣锦还乡,将自己在南大街的别墅改建为兴华茶园,专门接待山西梆子剧团。兴华茶园的建造开创了宣化戏园茶馆的先例,茶园内设有楼下散座和楼上的六个包厢,供刘化南的家人和亲属使用,同时也接待贵客。茶客们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戏曲,随着听戏的人越来越多,喝茶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南大街一直以来都是宣化最繁荣的商业街之一,兴华茶园的出现无疑为这种繁荣增添了力量,因此兴华茶园也被称为“南戏园”。

兴华茶园名角汇聚,生意兴隆,茶叶销售火爆。

兴华茶园是一个著名的演出场所,吸引了许多晋剧名流前来演出。其中包括夺庆旦李子健、五月鲜刘明山和水上漂王玉山等知名演员。山西梆子班社也曾在这里演出,包括王天恩的长胜戏班、天明亮的玉顺戏班、十大股的共和戏班、黄德胜的德胜戏班以及张家口大兴园小兴园的戏班等。据记载,茶园戏班是由刘明德组建的。著名演员盖天红曾经到宣化,并住在刘明德的戏班里。盖天红,本名李茂才,出生于山西榆次,于清朝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出生。他在13岁时进入锦仪园学戏,与常满庆、常夺庆兄弟同科。民国十年(1921年)前后,他来到了张家口。盖天红的扮相俊秀英武,唱腔高亢激越,深受戏迷喜爱。有人称他为假盖天红,认为他的才艺超越了真正的盖天红,因此在张宣一时名声大噪。盖天红晚年不再登台,曾在宣化黄德胜科班教戏。

据老一辈的人讲述,过去牌楼底的商业门铺是一家挨一家的,茶庄、刀剪铺、饭庄、理发馆、药铺、车行……南大街上挤满了各种店铺。南大街路西的第一家是肉铺和小百货店,接着是大兴号杂货铺,里面售卖油盐酱醋和各种副食糕点。过年时,宣化人喜欢吃油布袋,大兴号门口会摆上席子,将油布袋堆在席子上卖给来城里采办年货的农民。隔壁的兴华茶园里传出山西梆子的唱腔,喜欢听戏的人就舍不得离开了。如果在门外听不够过瘾,就会到茶园楼下散座,一边品茶一边观赏戏剧。茶的价格不一,农民们舍不得花太多钱喝上等茶,他们会喝一碗便宜的大碗茶,解渴就心满意足,关键是听戏不需要花钱,可以随心所欲地听多久。年节前后也是茶园生意最好的时候,人们都暂时闲下来,自然会有更多人品茶听戏。茶园里座无虚席,过道里都挤满了人,有些人甚至自带椅凳,就为了能够舒舒服服地坐下来尽情欣赏戏剧。

曹禺和他的母亲曾一起去兴华茶园观看戏剧表演。

1917年,著名剧作家曹禺的父亲万德尊奉命守边,带着妻儿来到宣化担任镇守使。当时,七岁的曹禺随父亲一同来到宣化。他的母亲薛咏南非常喜欢听戏,经常带着他去南大街的兴华茶园观看戏剧表演。曹禺回忆道:“每当戏班子听说‘大官来了’,就会演出‘跳加官’这样的戏,还请我母亲点戏。我母亲是安徽人,对山西梆子并不熟悉,所以随便点了一出戏,还给了赏银。我父亲驻扎在‘镇守使’署衙,戏班子经常前来拜访。当时的我只有七八岁,对这些并不了解,只记得在宣化看的戏主要是山西梆子,例如《打棍出箱》和《走雪地》等。”

尽管曹禺只在宣化生活了两年,但他对戏剧的兴趣却越来越浓厚。1922年回到天津后,曹禺考入了南开中学,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一员。1928年,他进入南开大学,开始了学习戏剧的坚实步伐。1930年,他转入清华大学专攻西洋文学。在他23岁时,他的处女作话剧《雷雨》在清华园首演。曹禺毕业后,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研究生院,专注于戏剧研究。不久后,他到天津河北女子师范任教,继续从事戏剧创作和研究。除了《雷雨》,曹禺还创作了《日出》、《原野》、《北京人》等剧作,被誉为“中国的莎士比亚”。

兴华茶园经历了许多变化,与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,回忆也是丰富而多样的。

1935年,牌楼北路东盖起一座二层小楼,开了一家新明照相馆。与此同时,位于牌楼北路西的润华照相馆也在原地扩建成二层小楼,并与新明照相馆同时开业,展开业务竞争。开业当天,牌楼底张灯结彩,敲鼓点炮,新明照相馆邀请山西梆子在楼前打坐演唱,润华照相馆特请河南坠子在门前化妆表演。两家照相馆唱开了对台戏,牌楼底人山人海,人们一边观看戏曲表演,一边购买商品和游逛。

为了吸引顾客,两家照相馆还向顾客赠送奖券。规定凡一次照相或洗相放大的营业额达一元以上者,赠送一张奖券。当总发行数达到一万张时,在兴华茶园举行了公开抽奖仪式,并演戏助兴。头奖是一百元,二奖是一辆自行车,三奖是一台留声机,末奖则是免费照相。

俗话说:“做生意大家沿一条街做,越做越兴隆”。可见,兴华茶园当时不仅带动了戏曲的繁荣,也带动了牌楼底一条街商业的繁荣。戏曲作为一种受到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形式,一直流传至今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兴华茶园改建为宣化电影院。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七、八十年代,电影院成为人们娱乐的主要场所,吸引了众多观影者。当时热播的电影《少林寺》更是引起了轰动,每场放映都座无虚席。与电影院相邻的“祥和包子铺”也因此生意兴隆,人们在看电影之余还能品尝到美味的包子,享受一次口福。

时光荏苒!如今,乘坐电梯抵达双子座同盛大厦的顶层,站在楼顶俯瞰宣化的全景,南大街依旧繁忙繁华,牌楼底展现出了新时代的新面貌,确实与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792114587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huoke.com/331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