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园区招商办公室
联系人:梁经理
联系电话:15000456391
欢迎来电咨询,竭诚为你服务!
距离开斋还有半小时,等待领斋的人已经从位于庭院深处的厨房,排到了院门。随着饭点逼近,队伍不断变长,当有人踏进院门,看见眼前景象,茫然地问周遭人从哪里排队时,有人指了指院外后山的方向。
寂照庵斋饭如今成为大理的新热点。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搜索「寂照庵」,「寂照庵斋饭」是最先出现的词条。一位从东北一路南下旅行的阿姨听闻这里饭菜好吃,特地来尝。饭后,她小心翼翼地向庵里的义工询问:「阿弥陀佛,我们在北方从没吃过这样的腐乳,不知道我能不能带一点回去?」腐乳是住持妙慧法师的姐姐自己酿制的,从黄豆磨成豆腐,再从豆腐发酵为腐乳,需一日日费心的照顾,经 3 年陈放,才拥有被开启的资格。阿姨没能如愿,下一坛腐乳的开启将在 5 月后。
红辣的腐乳在今天的斋饭里是点缀,主菜有清煮南瓜、炒西兰花、笋拌粉丝、凉拌茄子和炒土豆。一人一碗,不得浪费,若有人吃剩,这人需在佛前跪香一柱。普定师父负责维护队伍秩序,她一边引导队伍行进,一边手举牌子告知「惩戒」。
庵里每天的斋饭,不仅要讲究味道,还要讲究色彩搭配,普定师父说,「这道菜是绿的,下一道菜就炒个红的。」如此一碗饭端在手里,掏出手机留念一张,似乎是一种本能。有位食客带了一束花,色彩与斋饭相近,她便邀请同行的几位朋友,将手里的斋饭围着鲜花摆放一圈,各自拍照留念。把照片发到朋友圈或小红书,自然是下一步。
每天斋饭吃什么,主要由时令决定。但像豆类、瓜类、番茄等食材,是每顿斋饭的必需,它们代表着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。菜要最新鲜的,厨房里的调料,也是精挑细选的。负责当天食材采购的师父需 7 点现身附近的观音堂菜市场。摊主见到相熟的师父,道一声:「下山啦?」,便问问今天需要什么菜。庵里提前与一个摊位订好了芥蓝,今天下山买菜的普寂师父来到菜场,便径直往摊位走去,「有的菜如果不订,很快就会没有。」她解释道。曾经自己开过饭店,普寂师父与各种蔬菜是老相识。正值春天末尾,春笋还没有退出市场,她拿起一颗笋闻了闻,说:「有笋麻味」,见我困惑,便补充道:「就是笋麻嘴的那种味道。」返程的路上,她断言这笋肯定被喷了防腐剂,不然不会在被摘这么久后,还保持鲜嫩光洁的外表。这判断的依据来自:「大理不产笋子,卖的笋都是从外地运过来的。」
大理的菜价并不便宜,春笋 10 元一斤,空心菜 7 元一斤,只零星买了小几样,花费就已经上百。寂照庵的斋饭原本是免费,但随着食客越来越多,不得已每人收取 20 元。因为便宜,有不少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把这里当作午餐食堂。不论吃斋的动机为何,寂照庵一律欢迎,毕竟「多一个人吃素,少一个人杀生。」厨房的进门上,一块「吃素是福」的牌匾正对着队伍,每一个排队的人都能看见。
庵里厨房的运营,靠邻村阿姐们的帮忙。备菜的阿姐们,一起闲聊、唱歌,不一会厨房里摆满切好的菜,一盆盆,鲜嫩翠绿。掌勺的阿姐,以前在饭馆帮过工,经人介绍,便来庵里做饭。阿姐在灶前站定,倒油、爆香,悉数将切好的菜倒入锅中,用跟她手臂同长的锅铲用力翻炒。锅里热烈的炒菜声瞬间将其他阿姐的交谈声压下了几分。路过的义工或者师父,见柴火不旺,便会坐到灶前,往里面填些柴火。一顿斋饭,是众人齐心协力的结果。当被问到有没有考虑因食客的增加而换成燃气灶时,普定师父说:「柴火有人的情感在里面,炒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。」至于是否每个人都能吃到,那就只能「随缘」了,来吃饭的人再多,也仅限于这口锅的产出。从上海来大理旅行的一对年轻情侣扒拉着碗里最后的米粒,说这个斋饭好吃,有锅气。
寂照庵没有香火,但人络绎不绝。来自天南海北的男女老少每人领一碗斋饭,自己找吃饭的地方。饭桌坐满了,就往台阶上坐,有人也蹲着,或站着吃。在庵外,这个人是谁,有什么地位或许重要,但进了庵,他碗里的饭菜不会因此变多变少。一种没有居高位者打扰的民间烟火气,每天准时在寂照庵迸发。
与斋饭一起为人所知的,是寂照庵满院、满坡的植物。这里的多肉植物与阳光是庵里明亮色彩的主要来源,它们是妙慧法师自 14 岁到庵里,一点一点花时间和精力种植的。不烧香,以花供佛,妙慧法师有言:「佛什么都不缺,不在乎你一炷香,但在意你一颗心。如果平时不修行,只靠一炷香,如何向佛表明心意呢?花的栽培需要人力投入。」无处不在的花色昭示着佛光,也沟通着人间。一艘破旧的木船摆在庭院一角,里面种满了多肉植物,这艘象征远行的木船也就有了安定的姿态。庵里的香炉,没有香纸燃烧带来的缭绕烟雾,只有信徒种下的各色花卉。从前庭走到后院,大理独有的清透阳光和花卉打成一片,寂照庵面积不大,却让人觉得敞亮万分。有游人感叹:「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尼姑庵。」
待人们陆陆续续吃完饭,寂照庵褪身为一座普通的院落,容纳着人们的休憩,有人闭目养神,有人在庭院中央跟植物一起吸收阳光,还有人在茶室里午休。茶室门口的白墙上,有一个手写的禅字,遒劲有力,但仔细看又显得有些潦草。那是 2013 年,义务改造寂照庵的设计师高鲁东随手用扫把沾墨写就的。在庵里的他处,也总能「看见」这颗禅字。
游人这么多,难道不会打扰师父们的修行吗?普定师父笑而答道:「真真正正的修行,其实都是在生活当中的。」
后山有一片菜地,里面种植着各色花卉,还有可食用的蔬菜,排列并没有特别的章法,共生在一起,让人走在其中忘却了分别之心。师父们课余,便是照料这些花草和蔬菜,它们像是明白自己恃宠,在生长上全无忌惮。春天还没过,菜园已经有了盛夏时节繁茂的花园之态。
普定师父爱好写诗,不论是一朵花,还是一杯茶,她总能参透其中的禅意作诗。例如多肉植物,她写:「满坡沉静皆为法,一瓣心香即为禅。」只要用心,无一不是佛法的修行之门。后山菜地里有 3 棵古茶树,每一颗茶树普定师父都能讲出味道上的分别。每年,她都会采摘一些制成茶叶,与庵里其他师父同享。做茶、泡茶,除了茶叶本身的好坏,还讲究一颗心,「心情好,你泡出来的茶就是甜的,心情不好,泡出来的就是苦的。」
寂照庵得名自《易经》,「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」,意为「若能达至无思无为之境,就能静下来,对于世间之事有感必应,万事皆通」。庵里正庭上挂着一块牌匾:寂光普照。牌匾下面,是热闹的鲜花和时而攒动的人头。高深的佛法与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相互渗透,造就的便是普定师父笔下的寂照庵:步步尽玄关,处处皆禅迹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huoke.com/17166.html